《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

2025年10月18日

2024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达到2200万吨。“双碳”目标和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生物质成型燃料面临巨大发展机遇。预计2030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需求达到5000万吨,产值超400亿元,带动上下游就业超30万人;2050年,这一需求进一步增长至近3亿吨。

10月17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主办、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零碳园区绿色热能消费技术路径暨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建设高级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上,《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研究员高建勇发表《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主题演讲,就报告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上生物质成型燃料以颗粒产品为主,其中国内生物质颗粒占比超过80%。原料来看,以木质生物质成型燃料为主,占比超60%。2024年,全球生物质颗粒产量达到6510万吨,消费约6178万吨。欧盟和中国为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其他典型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日本。国际上,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准入要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技术标准,如ISO 17225是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ENplus和SBP等可持续认证体系,除满足或高于ISO的质量要求外,还对原料来源、生产过程等做出了进一步要求。

国内来看,截至2024年,我国拥有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站点4500余处,合计产能约5000万吨/年,单厂产能一般在1-3万吨左右,产业整体呈现“小而散”的特点。2024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达2200万吨,消费量基本保持在同等水平;政策层面,已构建起了涵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财税激励的政策体系,生物质能的定位日益清晰。尽管曾面临“高污染”争议,但目前公众对成型燃料的清洁属性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标准方面,全国已制定各类产业标准96项,国家标准占比17%左右。

尽管已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还面临多种问题,如产业集聚度低、供求信息不匹配、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绿色认证体系缺失等。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背景下,清洁供暖、工业低碳转型、可持续燃料(SAF和绿色甲醇)等为生物质成型燃料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预计2030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需求达到5000万吨,产值超400亿元,带动上下游就业超30万人;2050年,这一需求进一步增长至近3亿吨。

为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更好迎接产业发展机遇,报告提出,应创新产品交易模式、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加快绿色认证体系建设,同时稳步扩大生物质原料来源。

货物质量保证
严格质检,全程守护,让每一件货物都安全抵达
专业的运输团队
经验丰富,高效可靠,为您的货物保驾护航
优质的服务体验
贴心周到,全程无忧,让物流更省心更便捷
超高的性价比
省钱省时更省心,花得更少,服务更好
联系电话:010-68520288
企业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