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主办、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业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的“零碳园区绿色热能消费技术路径暨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建设高级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会议紧扣“十五五”期间零碳园区建设与工业碳达峰战略目标,围绕“绿色热能技术落地+生物燃料供应链构建”两大主线,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代表,系统探讨了园区热能绿色转型的路径、标准与商业模式,为生物质能在零碳园区中的规模化应用凝聚共识。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工业园区用热企业、绿色供热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企业、园区供热投资运营机构、项目设计与工程服务单位、生物质燃料收储运及预处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150余位代表参会,农民日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能源报、中国工业报等多家国家级及行业媒体现场报道。会场交流热烈、氛围活跃,围绕零碳政策、工业园区转型、热能低碳化、燃料标准化、供应链数字化及项目可复制性等议题展开务实讨论。
会前,嘉宾实地参观了武汉蓝颖康师傅食品工业园清洁集中供热项目和蓝颖(罗田)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集中供热项目。在项目运营团队的引导下,嘉宾观摩了运行中的机组,并就“原料保障-稳定供热-固废循环”协同机制与光谷项目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参观结束后,研讨会正式开幕。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代表主办方致辞。他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国新能源与生物质能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史立山指出,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在“双碳”目标牵引下,我国需在“十五五”前夕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绿色重塑,而生物质能凭借其独特属性,成为连接能源安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他建议,应强化园区能源系统集成创新,完善产业链以提升生物燃料可持续供应能力,构建绿色热力认证与碳核算体系以激活市场动力,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提升产业话语权。史立山表示,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将携手各方共建良性产业生态,助力能源结构优化与零碳园区建设,呼吁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绿色热能发展新格局,为碳中和目标注入绿色动能。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郭智在讲话中指出,随着“十五五”临近,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将全面提速。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为零碳园区与工业清洁供热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工业园区热能系统绿色化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当前在燃料标准、认证体系及供应链韧性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亟需协同破解。郭智建议,应夯实绿色热源与智能热网基础,打造标准化、数字化、可追溯的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完善市场与政策协同的商业闭环,并强调开放协作的重要性。
湖北省新能源发展促进会会长甄建桥在讲话中表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双碳”政策为工业园区转型指明了方向,但目前我国工业园区绿色供热仍面临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高、清洁能源替代成本高、技术瓶颈突出、稳定热源供应体系尚未形成等挑战。甄建桥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绿热技术创新与生物燃料供应体系标准化建设,精准切中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需求。他希望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生物质清洁能源长远发展,为能源低碳转型及“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湖北省乡村发展协会会长刘晓洪在讲话中强调,生物质能源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绿色热能,既破解了园区清洁用能难题,又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通过构建标准化供应体系,搭建起城乡绿色循环的桥梁。他高度肯定了承办方武汉光谷蓝焰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共赢的实践成果。刘晓洪表示,协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生物质能源创新成果在乡村规模化应用,助力绿色热能与低碳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双碳”目标落地注入乡村动能,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的一大核心亮点,是由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牵头组建的国内首个绿色燃料电商平台——“众新燃”(www.zxr.org.cn)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绿色燃料行业从无序竞争迈入规范化、平台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对“众新燃”绿色燃料电商平台介绍的过程中,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绿色燃料事业部主任、北京众生联燃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久深入分析了绿色燃料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在全球脱碳加速与国内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行业仍面临信息不畅、供需不匹配、燃料成本不可控、标准规范缺失、产业聚集度低、供应链脆弱等核心痛点。“众新燃”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构建供需精准匹配、点对点物流配送的闭环生态,推动绿色燃料供应链从松散无序向规范化、数字化模式转型。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研究员高建勇发布了《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报告2025》,并以“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为题作主旨演讲。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需求将达到5000万吨,产值超过400亿元,可带动上下游就业超过30万人;至2050年,产业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至3亿吨。
在随后举行了“众新燃”绿色燃料电商平台发布仪式,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史立山、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郭智、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湖北省新能源发展促进会会长甄建桥、湖北省乡村发展协会会长刘晓洪、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建、湖北省乡村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郑国蓉、武汉合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红光共同按下平台启动掌印,见证了“众新燃”绿色燃料电商平台正式上线。
在其后的演讲中,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赵磊在《零碳园区标准化工作进展》中系统解读了零碳园区标准化的核心价值与实践方向。他指出,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定义模糊、核算方法不统一、技术路径差异化等问题,标准化建设是填补顶层设计空白、提供清晰技术指引、应对国际规则挑战的关键。我国已逐步构建起“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多层级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园区分类、建设原则、评价指标等内容展开,通过差异化划分园区类型,提出适配的建设重点,为零碳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国家标准化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旨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能源项目副研究员张默凡在《低碳热能助力工业低碳发展》演讲中,分享了全球低碳热能发展趋势与我国工业转型路径。她指出,热力作为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脱碳进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国际上,各国通过制定可再生热力目标、实施激励政策等方式推动热力系统绿色转型;我国则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燃煤机组改造、可再生能源供热等方向,强调结合工业用热场景特点,选择适配的低碳热能技术路径,需综合考量场景需求、成本效益与政策适配性。
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与环境工程院院长李鹤在《零碳园区“绿色热源”建设方案》演讲中,阐述了零碳园区的演进逻辑与绿色热源建设路径。他指出,零碳园区建设需经历“低碳-近零碳-零碳”三阶段循序渐进,核心在于构建“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生态”多系统协同体系,实现各环节碳减排与碳吸收的动态平衡。基于此理念,可提供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的全流程服务:规划阶段聚焦能源系统优化与基础设施绿色化布局;设计阶段开发多元化绿色热源技术方案,推动技术耦合应用;运营阶段提供碳足迹认证与节能降碳培训,确保园区零碳转型可持续推进。
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双碳事业部负责人袁彧在《绿色供热认证体系构建》演讲中提出绿色供热认证体系的构建思路。他指出,绿色供热认证是实现供热低碳价值量化与认可的关键,需围绕热源碳强度、能源利用效率、固废消纳量等核心维度建立评价指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流程溯源,确保认证结果的公信力与透明度。绿色供热认证可与绿电交易、碳减排核算等机制联动,将供热的低碳价值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助力园区构建可信的绿色供应链。
华中科技大学陈汉平教授在《生物质清洁供热节能降碳技术》演讲中,分享了生物质清洁供热的节能降碳集成理念与实践。他指出,生物质清洁供热需从技术集成与运营优化两方面入手,通过燃烧器设计改进、余热回收技术应用等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燃料掺配与工况调整增强系统稳定性,同时结合碳捕集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碳减排效果,推动生物质供热从“清洁”向“深度脱碳”升级。
国家发改委高级专家在《建设零碳园区,加快绿色发展》发言中强调,零碳园区建设需在态度上真心投入,行动上确保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打造发展模式、技术与体制创新亮点,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同时,在减煤降碳背景下,热泵、余热利用、生物质气化高温蒸汽锅炉等新型热力供应技术,在构建新型热力系统中大有可为,将助力零碳园区及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陈宝明在《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在园区集中供热领域的应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生物质能的战略价值与气化技术的应用逻辑。他指出,生物质能作为兼具碳负性与多产品形态的可再生能源,是零碳园区绿色热源的重要选择,但其规模化应用需突破技术层面的核心挑战。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关键在于解决热转化过程中碱金属与氯的迁移腐蚀问题,不同炉型(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各有特点,需根据园区规模、原料禀赋等条件灵活选择,实现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河南百川畅银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监李要伟在《智能移动供热解决方案》演讲中,介绍了新型移动储能供热模式的创新价值。该模式突破传统管道供热的地域限制,以相变蓄热技术为核心,通过“充热-运输-放热”循环运营机制,实现热能的灵活供应,尤其适用于分散式用热场景或管网覆盖难度大的区域。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大规模管网投资,可根据用热需求动态调整供应方案,兼顾灵活性与经济性。
中科合肥煤气化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阳绍军在《CGAS循环流化床技术解决方案》演讲中,分享了循环流化床技术在园区绿色供热与降碳领域的应用理念。该技术以“高浓度碳循环+能量循环”为核心,具备原料适应性广、污染物排放低、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可实现生物质与其他固废的协同处理,在提供稳定热源的同时,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形成“供热-固废处理-碳减排”的一体化价值链条。
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张忠涛处长在《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现状及减碳路径》演讲中,分析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潜力与减碳逻辑。他指出,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资源循环与碳减排双重属性。其开发利用需依托政策引导,推动资源收集、加工、利用全链条标准化发展,通过与园区供热、燃料生产等场景结合,实现林业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稳定的绿色资源支撑。
天津派尔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亚军在《秸秆收储运模式探讨》演讲中,从实操视角分享了秸秆收储运体系的构建理念。他指出,秸秆收储运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原料质量、智能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协同化模式降低成本。需构建“企业+基层收储点”联动体系,打通从田间到园区的供应链节点,同时注重“收储-利用-还田”的闭环设计,实现资源循环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清洁能源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吕繁生在《农林生物质燃料收储运管理》演讲中,结合产业实践,分享了生物质燃料“收-储-用”全链条管理理念。他强调,燃料成本是生物质能源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需从收购端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与严格的质量管控机制,存储端通过科学管理避免损耗,使用端通过燃料掺配与设备优化提升利用效率。面对产业转型趋势,生物质能源项目需拓展供热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提升抗风险能力与综合收益,推动产业从依赖补贴向市场化运营转型。
研讨环节中,参会嘉宾围绕“零碳园区绿色热能成本控制”“生物燃料标准统一”“跨区域供应链协同”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针对“中小园区用热成本高”问题,有嘉宾提出“多园区联合采购燃料+共享热源站”模式;针对“燃料标准不统一”,建议以“众新燃”平台为依托,制定全国统一的生物质燃料质量分级标准。
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建对研讨会进行最后总结。他强调,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绿色赋能,生物质能作为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支点,其技术端与产品端的多元应用孕育着广阔商机,行业发展需秉持 “专精深耕” 理念,推动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互惠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他坦言,生物质能源产业曾面临认可度低、发展粗放的困境,如今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升级、技术创新突破及商业化模式成型,已从传统废弃物利用领域迈向绿色产业链核心赛道,呼吁企业家坚守深耕,坚信三五年内行业将培育出一批优质技术与管理人才,获得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会议同期设置了企业展示与对接交流区,助力技术成果与应用场景高效对接。河北天太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山东博力达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重齿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展示了生物质预处理设备及相关技术。
会议最后预告,协会定于2026年5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2026中国生物质能创新发展大会”,诚挚欢迎国内外生物质能行业同仁莅临参会观展,与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共探技术前沿、共商发展策略、共享商业机遇,以协同之力夯实产业根基,以共识之基锚定发展方向,共同推动“十五五”时期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零碳园区绿色热能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清单”与“商业方案”,更通过“众新燃”平台的发布,打通了生物燃料供应链的“数字化堵点”。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随着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发力,生物质能将在“十五五”零碳园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工业碳达峰与能源结构转型贡献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