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绿色甲醇火得像 7 月的太阳,有人骂它是“西方画的大饼”,也有人坚信它是“下一个光伏”。咱们今天不喊口号,先拉两个“前辈”出来遛遛,再看看中国到底该怎么玩。
第一章:风电和光伏,当年也被骂成“陷阱”
先说风电。十五年前,风机一转,村里老大妈都嫌“吵得慌”;能源局一算账,海上风电 0.85 元/度的电价,被全网吐槽“骗补”。结果呢?风机一路从 1.5 MW 卷到 16 MW,造价脚踝斩,现在福建海上风电竞标价 0.2 元/度,真香。
再看光伏。2009 年金太阳工程,组件 30 元/瓦,被讽“用黄金发电”。后来硅料被中国企业干到白菜价,2024 年组件 0.8 元/瓦,户用光伏“整村推进”比装热水器还顺溜。
看出套路没?
1. 早期贵得离谱——被喷“西方资本收割”;
2. 国内产业链狂卷——成本跳楼;
3. 补贴退坡——市场反而爆发。
绿色甲醇现在 4000~5000 元/吨,煤制甲醇才 2000 出头,听着是不是特像 2009 年的光伏?别急,历史不一定押韵,但节拍差不多。
第二章:绿色甲醇到底是啥?——把电变成“液体”
简单粗暴一句话:用风光发的电,电解水→绿氢,再抓点 CO₂(生物质、烟气、空气都行),合成甲醇。李灿院士给它起了个文艺名:“液态阳光”。
好处三连:
•把弃风弃光电存成液体,一罐能放半年;
•船运巨头马士基已经下单 200 多艘甲醇动力船,订单排到了 2030 年;
•汽车、重卡、灶具,老设备改一改就能烧甲醇,比氢气省钱多了。
坏处也实在:
•现在贵!绿氢成本 > 2 万元/吨,比煤制氢贵 3~4 倍;
•欧盟认证“龟毛”:CO₂ 必须来自空气或生物质,国内工厂烟气抓的 CO₂ 人家不认;
•港口加注站少得可怜,全球 122 个港口能加甲醇,中国就上海、青岛俩。
第三章:市场、标准“两头在外”,中国会再被卡脖子吗?
先说市场:目前全球 90% 的绿色甲醇产能规划都在欧洲、北美,可真正的需求大户是马士基、达飞这些船东。他们订船时签长协,锁定 10~15 年供货,价格里自带“绿色溢价”。中国项目如果拿不到长协,就只能在国内卷,而国内船东对溢价并不感冒——典型的“市场在外”。
再说标准:欧盟 RED III 指令把绿色甲醇分了三六九等,生物质路线最亲儿子,煤烟气 CO₂ 路线连干儿子都算不上。国内现在连“谁是绿色”都没掰扯清楚,出口认证周期 6~12 个月,审一次几十万人民币起跳。
听着是不是像极了 2012 年光伏“双反”?当年欧盟一句“反倾销”,中国组件被课 47% 关税,结果我们搞出“一带一路”海外建厂 + 硅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三年后把欧洲厂子卷到关门。
第四章:怎么破局?——抄作业也要升级打法
1.先把成本打下来
•风光大基地直供:内蒙、宁夏、新疆的风光电价已干到 0.15 元/度,电解槽 2025 年降到 1500 元/kW,绿氢成本看到 1 万元/吨以下。
•CO₂ 就地取材:西北煤化工园区每年上亿吨高浓度 CO₂,与其花大钱 DAC(直接空气捕集),不如先用便宜的工业源——李灿院士都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特色减碳”。
2.标准不能等西方“发牌照”
•搞“双轨制”:出口产品按欧盟口味做生物质路线;国内船用、车用走“烟气 CO₂ + 绿氢”路线,先减排再说。
•把行业协会、船东、车企拉个微信群——哦不,技术联盟——自己定团标,先跑起来。
3.解决运输最后一公里
•管道最香:国家管网已在研究把成品油管道改输甲醇,一条管线一年能运 500 万吨,比铁路省 30% 运费。
•加注站“蹭网”:现有柴油罐小改就能存甲醇,比加氢站省 80% 投资,贵州就是这么干的。
4.政策别“撒胡椒面”
•欧洲补贴 100 欧/吨 CO₂ 差价,我们直接学:给绿色甲醇 500 元/吨绿色电力证书,船东立刻有动力。
•把碳市场打开:船用燃料、化工原料纳入全国碳市场,煤制甲醇排 3 吨 CO₂/吨,绿色甲醇 0.3 吨,差价的 2.7 吨×70 元/吨 = 189 元,溢价就出来了。
尾声:陷阱还是机会?——取决于你站在哪一步
如果你只看今天的价格和欧盟脸色,绿色甲醇妥妥是陷阱;
如果你把风电、光伏的剧本翻一遍,会发现再过三五年,它可能就是下一个“真香”现场。
毕竟,把西北的“风光”装进船用燃料罐,这生意听起来就挺带感,不是吗?